不争“500强”,要做“500年”--林惠春老师
发布日期:2015-03-03浏览:1523
引言:对于那些基业长青的、成熟的企业来说,规模的扩大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而是企业持续精进、核心能力不断增强的结果。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位河北的青年农民企业家,他的老家有丰富的煤炭、铁矿资源。他没有本钱, 2003年以1万元起家,办了个货运中介的代办点,最终以诚信和周到的服务赢得用户,当年赚了10万元;
2004年,他把赚来的10万元全部用来办了一个在当地很有规模的货运中介公司,并扩大到9个网点,又赚了100万;
2005年,他又用这100万投资办了个烧结球厂,当年盈利高达1000万以上;
2006年,他把这1000万悉数投入到烧结球厂的扩大再生产,06年居然赚了4500万!这在外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致富神话,而他自己却并没有喜上眉梢。
为什么?因为4500万还没有达到他给自己设定的1个亿的利润目标的一半,按照他的设想,他的企业每年要增长10倍,10年之内要成为“世界500强”。
又是“世界500强”!
这些年来,我们听到很多名噪一时的企业和企业家都在各种场合豪情万丈地谈到几年内进入世界500强的宏伟目标。中国社会弥漫着一种很浓的“500强情结”,我们的企业家们似乎对“500强”有着一种特殊的偏好。
“中国企业离500强还有多远”,“中国有哪些企业能进入500强”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即使进不了“世界500强”也要搞一块“XX强”的奖牌挂挂。
于是乎,社会上各个行业、各个地区、各种各样毫无含金量的评选、评比层出不穷,越发泛滥,上榜企业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台”,到头来却是自欺欺人、劳命伤财、滋生腐败!
而企业界却在不断上演着“飞速崛起——轰然倒塌”的悲喜剧。太阳神、健力宝、沈阳飞龙、德隆、三九、三株、巨人、科利华……这些光芒四射、如日中天的明星企业都有如流星般,在光芒璀璨之际骤然滑落,令人扼腕叹息,留下深深的思考。
改革开放这20多年来,中国尚未成熟和规范的市场经济环境,造就了一批赚到了钱而自认为“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他们奇迹般地功成名就,在极短的时间内资产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地增长。他们把特殊条件下偶然获得的成功看作了必然,他们在“无所不能”的幻觉下志得意满、雄心勃发,几乎无一例外地把“进入世界500强”作为追求的目标。他们不顾自己的核心能力和管理基础,而在“跑步进入世界500强”的口号中迷失了方向。最终掉进盲目扩张的陷阱不能自拔。
现实的情况是,那些高喊着“几年内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喊得越响却死得越快、越难看。
其实,规模的大小并不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实质,实质是有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能不能保持和不断提升这种核心竞争力并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做大规模只不过是手段。
综观世界,对于那些基业长青的、成熟的企业来说,规模的扩大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而是企业持续精进、核心能力不断增强的结果。他们共同的理念是:不求百强,只求百年,“走得远比走得快更重要”。
这方面做得最突出的就是德国的“隐形冠军”企业。
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经过10多年的研究发现:一千多家年销售额3—5亿美元之间的中小企业,在全球同业市场的占有率高达70%-90%,对德国的出口和经济贡献占到90%,远超过奔驰、宝马、大众、西门子等这些名震天下的大企业!它们规模不大,不肆张扬,却数量众多;他们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专注于把一个窄小的产业或产品做到极致和顶峰。这就是“隐形冠军”。
当浮躁的中国企业都在争做“世界500强”的时候,它们想得更多的是“争活500年”。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位河北的青年农民企业家,他的老家有丰富的煤炭、铁矿资源。他没有本钱, 2003年以1万元起家,办了个货运中介的代办点,最终以诚信和周到的服务赢得用户,当年赚了10万元;
2004年,他把赚来的10万元全部用来办了一个在当地很有规模的货运中介公司,并扩大到9个网点,又赚了100万;
2005年,他又用这100万投资办了个烧结球厂,当年盈利高达1000万以上;
2006年,他把这1000万悉数投入到烧结球厂的扩大再生产,06年居然赚了4500万!这在外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致富神话,而他自己却并没有喜上眉梢。
为什么?因为4500万还没有达到他给自己设定的1个亿的利润目标的一半,按照他的设想,他的企业每年要增长10倍,10年之内要成为“世界500强”。
又是“世界500强”!
这些年来,我们听到很多名噪一时的企业和企业家都在各种场合豪情万丈地谈到几年内进入世界500强的宏伟目标。中国社会弥漫着一种很浓的“500强情结”,我们的企业家们似乎对“500强”有着一种特殊的偏好。
“中国企业离500强还有多远”,“中国有哪些企业能进入500强”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即使进不了“世界500强”也要搞一块“XX强”的奖牌挂挂。
于是乎,社会上各个行业、各个地区、各种各样毫无含金量的评选、评比层出不穷,越发泛滥,上榜企业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台”,到头来却是自欺欺人、劳命伤财、滋生腐败!
而企业界却在不断上演着“飞速崛起——轰然倒塌”的悲喜剧。太阳神、健力宝、沈阳飞龙、德隆、三九、三株、巨人、科利华……这些光芒四射、如日中天的明星企业都有如流星般,在光芒璀璨之际骤然滑落,令人扼腕叹息,留下深深的思考。
改革开放这20多年来,中国尚未成熟和规范的市场经济环境,造就了一批赚到了钱而自认为“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他们奇迹般地功成名就,在极短的时间内资产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地增长。他们把特殊条件下偶然获得的成功看作了必然,他们在“无所不能”的幻觉下志得意满、雄心勃发,几乎无一例外地把“进入世界500强”作为追求的目标。他们不顾自己的核心能力和管理基础,而在“跑步进入世界500强”的口号中迷失了方向。最终掉进盲目扩张的陷阱不能自拔。
现实的情况是,那些高喊着“几年内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喊得越响却死得越快、越难看。
其实,规模的大小并不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实质,实质是有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能不能保持和不断提升这种核心竞争力并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做大规模只不过是手段。
综观世界,对于那些基业长青的、成熟的企业来说,规模的扩大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而是企业持续精进、核心能力不断增强的结果。他们共同的理念是:不求百强,只求百年,“走得远比走得快更重要”。
这方面做得最突出的就是德国的“隐形冠军”企业。
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经过10多年的研究发现:一千多家年销售额3—5亿美元之间的中小企业,在全球同业市场的占有率高达70%-90%,对德国的出口和经济贡献占到90%,远超过奔驰、宝马、大众、西门子等这些名震天下的大企业!它们规模不大,不肆张扬,却数量众多;他们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专注于把一个窄小的产业或产品做到极致和顶峰。这就是“隐形冠军”。
当浮躁的中国企业都在争做“世界500强”的时候,它们想得更多的是“争活500年”。